随着互联网的普及、人工智能的应用,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。那么,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?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2024年 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以人工智能为主题,既然这样,为何不让AI来写AI呢?
三大顶刊 之一的量子位很快就运用常见大模型进行了写作测试
但是不难看到,在测试结果中,大部分大模型生成的结果都具有下面这样的特征:
首先,这些作文在形式上确实具备一定的逻辑严谨性。开头、过渡、论述、结尾,无一例外地一一到位,丝毫看不出马虎。但令人费解的是,这种”井然有序”的逻辑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内容本身。
其次,这些作文充满了老生常谈的观点和陈词滥调。比如”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”、”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需要警惕”之类的说法,听起来像是背诵教科书般毫无新意。
再者,语言风格平淡无奇,缺乏任何个性特点。即便偶尔出现了一些华丽的修辞手法,也似乎只是为了凑字数,毫无生气和感染力。
与此同时,作文整体给人一种”生硬”的感觉,缺乏人性化的温度。仿佛是机器根据事先设定的模板生成出来的,而非一个真实的思想者倾注心血创作的结果。
总的来说,这些AI生成的作文在形式上看似没有大问题,但关键的内容和语言魅力却远远达不到人类写作的水准。
只是简单复制作文题目并输入给大模型,并不能充分利用大模型的语言文字能力。笔者经过一定的调整和测试,使用Claude3 Opus模型,一次性生成了下面这篇文章:
《问题,是智慧的原动力》
天问于籍,引发了屈原《天问》的思绪万千;不识庐山真面目,方有”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感慨。智者千虑,必有一得;愚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然而,虑之愈深,所得愈多;虑之愈浅,所失愈广。
当下,互联网如江河奔流,人工智能似星火燎原。信息唾手可得,答案触手可及。然而,于汗牛充栋、百家争鸣之中,谁又能参透真理?于浩如烟海、纷繁芜杂之中,又岂是轻而易举便可洞察事物本质?正所谓”不深掘其中,不见其中之奇”。倘若只是浅尝辄止,在似是而非的表象中盲从,岂不正应了”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“的感叹?
古之圣贤,之所以能够”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“,正是因为他们深谙”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“之理。孔子曰:”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苏格拉底曰:”我知道我一无所知。”他们不畏无知,勇于发问,在问题中寻求真知。反观今人,浮躁之风日盛,速食文化当道。贪多求快,不求甚解,遂使眼界愈发狭隘,思维日渐僵化。倘若我们不能冲破桎梏,挣脱束缚,复归孜孜求知、笃志好学之真谛,何以臻至大道之境?
诚然,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我们比前人更容易获取信息,更快捷地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。然而,这仅仅是开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,而非问题的终结。相反,知识的积累恰恰会引发更多的疑问,就像滚雪球般愈滚愈大。正如伏尔泰所言:”伟大的问题,乃是伟大的智慧的开端。“真正重要的,是我们要学会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,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既有的观点,并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。唯有如此,方能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,开启智慧的源泉。
互联网、人工智能虽为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,但归根结底,高飞还需仰仗我们自身的力量。技术的进步不能替代独立思考,快速检索不等同于真知灼见。对于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,别指望三言两语的回答就能一语道破天机。惟其如此,我们更需要沉下心来,深入研究,在亲身实践中去探寻规律,体悟真理。譬如人工智能虽然在国际象棋等特定领域已胜过人脑,但在需要同情心、创造力、价值判断的诸多领域,仍然难以望其项背。正如马斯克所言:”人工智能目前还是非常有限的,我们离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可见,未来必是人机协作,优势互补,而非颠覆取代。
总而言之,问题不会消失,反而会随着我们认知的拓展而与日俱增。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,挖掘有价值的问题,并化疑问为动力,不断探索,砥砺前行。正应了蒲宁的那句话:”大胆地提出问题,谦逊地寻求答案”。惟其如此,我们方能基于已知,超越未知,在与日俱增的问题中开启无穷的智慧,在穷究事物本质中迈向认知的巅峰。这,就是问题之于我们的意义所在。
时光如梭,岁月如歌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以问题为师,在未知的汪洋中劈波斩浪,一路高歌猛进,直至抵达智慧的彼岸!
我将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产生这篇文章所用的提示词,如何写出这样的提示词,如何根据结果进行针对性优化。